6月齡前給予適當干預,患兒5歲時的語言能力可與正常兒童相當
明天是第17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兒童聽力健康”。耳科專家指出,全球5%的人口(約3.6億人)伴有聾度為殘疾的聽力損失,其中逾3200萬為兒童。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算,約有60%兒童的聽力損失是可以避免的。
愛耳日之際,專家提醒您了解兒童聽力殘疾現(xiàn)狀、致病原因、兒童聽力殘疾預防與康復方法,樹立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早康復的理念,降低兒童聽力殘疾的發(fā)生幾率。
六大因素可致兒童聽力受損
聽力損失有多種原因,包括先天因素和獲得性因素,前者指出生時或出生不久即出現(xiàn)的先天性聽力損失,后者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遺傳因素:約40%的兒童聽力損失由遺傳因素引起。證據表明,近親結婚或親緣相近的個體產生的后代發(fā)生聽力損失的概率更高。
產時因素:包括早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黃疸。
感染:母親懷孕期間感染風疹、巨細胞病毒等可能引起新生兒聽力損失,此外腦膜炎、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能導致聽力損失。
耳部疾病:耵聹栓塞(耳垢堆積)及耳道積水引起的咽鼓管堵塞等常見耳部疾病也可以引起兒童聽力損失。
噪聲:長時間大音量的使用智能手機、MP3等個人音頻播放設備可能引起聽力損失。煙火爆竹等短時間高分貝的噪聲可能會引起永久性聽力損失。
藥物:用于治療新生兒感染、瘧疾、耐藥結核及癌癥等多種藥物,因其具有耳毒性,均可導致聽力損失。
聽力受損可導致發(fā)育遲緩
兒童聽力損失對其語言學習影響最為顯著,此外,患兒的整體認知能力、社會技能、生活態(tài)度和自尊心等也會受到影響。
患有聽力損失而又未能獲得治療的患兒往往學習成績不佳,會導致其成年后工作表現(xiàn)不佳和就業(yè)機會減少。溝通困難可能會令患兒感到憤怒、壓抑和孤獨,產生持久的情緒和心理創(chuàng)傷,從而使整個家庭深受影響。從更廣泛的角度而言,聽力損失將對國家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
早期識別聽力損失并給予及時有效的干預,可以盡量避免患兒發(fā)育遲緩,并有利于促進其社交、教育和社會生活能力的發(fā)展;針對嬰幼兒的聽力篩查,更可早發(fā)現(xiàn)聽力損失問題。
研究表明,先天性失聰或在出生早期患獲得性聽力損失的兒童,如能在6月齡前識別聽力損失并給予適當干預措施,患兒5歲時的語言能力可與聽力正常的同齡兒童達到相同水平。
四大措施有助避免及早干預聽力損失
據世衛(wèi)組織估計,約60%的15歲以下兒童可以避免聽力損失。
超過30%的兒童聽力損失是由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和腦膜炎等疾病引起,通過預防免疫和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可以避免。
此外,約17%的聽力損失是由早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黃疸等產時并發(fā)癥引起,改善孕產婦和兒童保健服務有助于避免此類疾病發(fā)生。另有4%的聽力損失是由于孕婦和新生兒應用耳毒性藥物引起,避免對于孕婦和新生兒使用耳毒性藥可防止此類聽力損傷的發(fā)生。
預防免疫:先天性風疹、腦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等多種導致聽力損失的疾病均可通過免疫接種預防。
強化婦幼保健措施:預防早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黃疸和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
新生兒和嬰幼兒聽力篩查:及時發(fā)現(xiàn)和診斷先天性或早發(fā)性聽力損失的患兒,為早期干預提供依據。
早期干預措施:最好在6月齡前開始,包括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術等聽力重建措施,以及言語康復訓練等。
特別提醒 警惕這些動作傷了寶寶耳
生活中一些壞習慣、不良動作,就可能一不小心損害了寶寶的耳朵和聽力。
動作1:掏耳屎。
經常用棉簽、挖耳勺等工具去幫寶寶掏耳屎,不僅易損傷未發(fā)育成熟的寶寶外耳道,如果棉簽上有霉菌,還可能導致霉菌性外耳道炎。,耳朵其實能自潔,無需特別清理,耳屎會隨著寶寶的咀嚼或運動掉出耳道外,到時用毛巾擦干凈即可。
動作2:用力擤鼻或吸鼻。
過于用力擤鼻涕,特別是兩個鼻孔一起擤,可能會使鼻腔內的病菌在壓力的作用下經耳咽管直接侵入鼓室,傷害耳朵,嚴重者可發(fā)生耳痛、中耳積膿,甚至導致鼓膜穿孔以及耳流膿、聽力下降等。
如果兒童喜歡吸鼻涕,甚至形成經常性吸鼻動作,會增加寶寶患中耳炎的幾率,嚴重者可能并發(fā)腦膿腫,是十分兇險的。
動作3:鼻涕常流也不理。
兒童感冒經常誘發(fā)鼻炎,有時鼻涕常流很長時間,這種情況不能不處理。因為感冒、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時,細菌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到中耳引起發(fā)炎,中耳炎起初是分泌性中耳炎,若治療不及時,往往可發(fā)展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